2005年7月1日實施,GB50189-93同時廢止)適用于新建、改建和擴建公共建筑節能設計。其主要內容如下:
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
1.1一般規定
1.1.1建筑總平面的布置和設計,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,利用夏季自然通風。建筑的主朝向宜選擇本地區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。
1.1.2嚴寒、寒冷地區建筑的體形系數應小于或等于0.40。當不能滿足本條文規定時,必須按GB50189-2005第4.3節的規定進行權衡判斷。
1.2 圍護結構熱工設計
1.2.1各城市的建筑氣候分區應按表1.2.1確定。
表1.2.1 主要城市所處氣候分區
氣候分區 |
代表性城市 |
嚴寒地區A區 |
海倫、博克圖、伊春、呼瑪、海拉爾、滿洲里、齊齊哈爾、富錦、哈爾濱、牡丹江、克拉瑪依、佳木斯、安達 |
嚴寒地區B區 |
長春、烏魯木齊、延吉、通遼、通化、四平、呼和浩特、撫順、大柴旦、沈陽、大同、本溪、阜新、哈密、鞍山、張家口、酒泉、伊寧、吐魯番、西寧、銀川、丹東 |
寒冷地區 |
蘭州、太原、唐山、阿壩、喀什、北京、天津、大連、陽泉、平涼、石家莊、德州、晉城、天水、西安、拉薩、康定、濟南、青島、安陽、鄭州、洛陽、寶雞、徐州 |
夏熱冬冷地區 |
南京、蚌埠、鹽城、南通、合肥、安慶、九江、武漢、黃石、岳陽、漢中、安康、上海、杭州、寧波、宜昌、長沙、南昌、株洲、永州、贛州、韶關、桂林、重慶、達縣、萬州、涪陵、南充、宜賓、成都、貴陽、遵義、凱里、綿陽 |
夏熱冬暖地區 |
福州、莆田、龍巖、梅州、興寧、英德、河池、柳州、賀州、泉州、廈門、廣州、深圳、湛江、汕頭、海口、南寧、北海、梧州 |
《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》GB50176-93,將全國建筑熱工設計分為嚴寒地區、寒冷地區、夏熱冬冷 地區、夏熱冬暖地區和溫和地區(見全國建筑熱工設計分區圖)。
1.2.2根據建筑所處城市的建筑氣候分區,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應分別符合表1.2.2-1、表1.2.2-2、表1.2.2-3、表1.2.2-4、表1.2.2-5以及表1.2.2-6的規定,其中外墻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值Km 。當建筑所處城市屬于溫和地區時應判斷該城市的氣象條件與表1.2.1中的哪個城市最接近,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應符合那個城市所屬氣候分區的規定,當本條文的規定不能滿足時,必須按GB50189-2005第4.3節的規定進行權衡判斷。
表1.2.2-1 嚴寒地區A區圍護結構傳熱系數限值
圍護結構部位 |
體形系數≤0.3
傳熱系數K W/(m2·K) |
0.3<體形系數≤0.4
傳熱系數K W/(m2·K) |
屋面 |
≤0.35 |
≤0.30 |
外墻(包括非透明幕墻) |
≤0.45 |
≤0.40 |
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|
≤0.45 |
≤0.40 |
非采暖房間與采暖房間的隔墻或樓板 |
≤0.6 |
≤0.6 |
單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比≤0.2 |
≤3.0 |
≤2.7 |
0.2<比≤0.3 |
≤2.8 |
≤2.5 |
0.3<比≤0.4 |
≤2.5 |
≤2.2 |
0.4<比≤0.5 |
≤2.0 |
≤1.7 |
0.5<比≤0.7 |
≤1.7 |
≤1.5 |
屋頂透明部分 |
≤2.5 |
表1.2.2-2 嚴寒地區B區圍護結構傳熱系數限值
圍護結構部位 |
體形系數≤0.3
傳熱系數K W/(m2·K) |
0.3<體形系數≤0.4
傳熱系數K W/(m2·K) |
屋面 |
≤0.45 |
≤0.35 |
外墻(包括非透明幕墻) |
≤0.50 |
≤0.45 |
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|
≤0.50 |
≤0.45 |
非采暖房間與采暖房間的隔墻或樓板 |
≤0.8 |
≤0.8 |
單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比≤0.2 |
≤3.2 |
≤2.8 |
0.2<比≤0.3 |
≤2.9 |
≤2.5 |
0.3<比≤0.4 |
≤2.6 |
≤2.2 |
0.4<比≤0.5 |
≤2.1 |
≤1.8 |
0.5<比≤0.7 |
≤1.8 |
≤1.6 |
屋頂透明部分 |
≤2.6 |
表1.2.2-3 寒冷地區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
圍護結構部位 |
體形系數≤0.3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0.3<體形系數≤0.4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屋面 |
≤0.55 |
≤0.45 |
外墻(包括非透明幕墻) |
≤0.60 |
≤0.50 |
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|
≤0.60 |
≤0.50 |
非采暖房間與采暖房間的隔墻或樓板 |
≤1.5 |
≤1.5 |
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遮陽系數SC
(東、南、西向/北向) |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遮陽系數SC
(東、南、西向/北向) |
單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比≤0.2 |
≤3.5 |
— |
≤3.0 |
— |
0.2<比≤0.3 |
≤3.0 |
— |
≤2.5 |
— |
0.3<比≤0.4 |
≤2.7 |
≤0.70/— |
≤2.3 |
≤0.70/— |
0.4<比≤0.5 |
≤2.3 |
≤0.60/— |
≤2.0 |
≤0.60/— |
0.5<比≤0.7 |
≤2.0 |
≤0.50/— |
≤1.8 |
≤0.50/— |
屋頂透明部分 |
≤2.7 |
≤0.50 |
≤2.7 |
≤0.50 |
有外遮陽時,遮陽系數=玻璃的遮陽系數×外遮陽的遮陽系數;無外遮陽時,遮陽系數=玻璃的遮陽系數。 |
表1.2.2-4 夏熱冬冷地區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
圍護結構部位 |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屋面 |
≤0.70 |
外墻(包括非透明幕墻) |
≤1.0 |
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|
≤1.0 |
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遮陽系數SC
(東、南、西向/北向) |
單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比≤0.2 |
≤4.7 |
— |
0.2<比≤0.3 |
≤3.5 |
≤0.55/— |
0.3<比≤0.4 |
≤3.0 |
≤0.50/0.60 |
0.4<比≤0.5 |
≤2.8 |
≤0.45/0.55 |
0.5<比≤0.7 |
≤2.5 |
≤0.40/0.50 |
屋頂透明部分 |
≤3.0 |
≤0.40 |
有外遮陽時,遮陽系數=玻璃的遮陽系數×外遮陽的遮陽系數;無外遮陽時,遮陽系數=玻璃的遮陽系數。 |
表1.2.2-5 夏熱冬暖地區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
圍護結構部位 |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屋面 |
≤0.90 |
外墻(包括非透明幕墻) |
≤1.5 |
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|
≤1.5 |
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傳熱系數K
W/(m2·K) |
遮陽系數SC
(東、南、西向/北向) |
單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墻) |
比≤0.2 |
≤6.5 |
— |
0.2<比≤0.3 |
≤4.7 |
≤0.50/0.60 |
0.3<比≤0.4 |
≤3.5 |
≤0.45/0.55 |
0.4<比≤0.5 |
≤3.0 |
≤0.40/0.50 |
0.5<比≤0.7 |
≤3.0 |
≤0.35/0.45 |
屋頂透明部分 |
≤3.5 |
≤0.35 |
有外遮陽時,遮陽系數=玻璃的遮陽系數×外遮陽的遮陽系數;無外遮陽時,遮陽系數=玻璃的遮陽系數。 |
表1.2.2-6 不同氣候區地面和地下室外墻熱阻限值
氣候分區 |
圍護結構部位 |
熱阻R(m2·K)/W |
嚴寒地區A區 |
地面:周邊地面
非周邊地面 |
≥2.0
≥1.8 |
采暖地下室外墻(與土壤接觸的墻) |
≥2.0 |
嚴寒地區B區 |
地面:周邊地面
非周邊地面 |
≥2.0
≥1.8 |
采暖地下室外墻(與土壤接觸的墻) |
≥1.8 |
寒冷地區 |
地面:周邊地面
非周邊地面 |
≥1.5 |
采暖、空調地下室外墻(與土壤接觸的墻) |
≥1.5 |
夏熱冬冷地區 |
地面 |
≥1.2 |
地下室外墻(與土壤接觸的墻) |
≥1.2 |
夏熱冬暖地區 |
地面 |
≥1.0 |
地下室外墻(與土壤接觸的墻) |
≥1.0 |
注: 周邊墻面系指距外墻內表面2m以內的地面.
地面熱阻系指建筑基礎持力層以上各層材料的熱阻之和;
地下室外墻熱阻系指土壤以內各層材料的熱阻之和. |
1.2.3外墻與屋面的熱橋部位的內表面溫度不應低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。
[本文共有 11 頁,當前是第 1 頁] <<上一頁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下一頁>>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