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1.石材幕墻安裝在YZ
平面內;2.加速度計1安在振動臺臺面上,14、15安在幕墻上,其余安裝在鋼架上;3.圖中黑方塊·表示加速度布置點。
為1.029mXl.192m,最小為0.692mxO.792m,厚度有30mm、25mm、20mm三種規格,平均厚度24.7mm,足尺模型,采用0.5mm厚
不銹鋼蝶形背卡連接,通過龍骨干掛在試驗鋼框架上。試驗鋼框架平面尺寸為3.0mx3.0m,高5.374m,分別在鋼框架兩對面干掛
石板共29.96m2,兩面石板總重2.1t。將干掛兩面石板的試驗鋼框架安裝在振動臺上進行抗震試驗,輸入的地震波為我國抗震規范規定的
“人工波”和國際常用的“El Centro波”兩種。試驗模型如圖2所示。
6.加速度測點布置
試件加速度測點布置圖如圖3所示。
7.試驗步驟
(1)設計、制作鋼框架;
(2)按委托方提供的幕墻試件及技術安裝幕
(3)安裝加速度傳感器;
(4)輸入50gal白噪聲,測試試件的自振頻振型、阻尼比等動力特性;
(5)輸入70gal、lOOgal、200gal、400gal、600gal、800gal、900 gal的人工波和El Centro波,測定試件動力反應,并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各連接件和石材板塊有無破壞情況。
三、試驗數據分析
1.試驗模型動力特性分析
在進行各工況試驗前,用白噪聲波測試了試驗模型的動力響應,通過對傳遞函數的分析,得到試驗模型的動力特性如表2所示。

鋼框架Y方向的計算第一自振周期為0.31秒,與實測第一自振周期0.19秒差別較大,主要原因是計算時忽略了非
結構構件(即幕墻龍骨和石材
掛板)的
剛度,使計算周期大于實測周期。
在本試驗中,幕墻安裝在YZ平面內,幕墻龍骨和石材掛板的剛度主要在YZ平面內起作用,在X方向基本不起作用,所以X方向的計算第一自
振周期(0.29秒)與實測第一自振周期(0.32秒)基本接近。X方向計算周期比實測周期短的原因在于本試驗幕墻安裝時,豎龍骨與頂層鋼梁的連接采用了M12
螺栓配φ12孔,與其它樓層梁的連接采用M12螺栓配φ14孔,即相當于幕墻有一部分質量掛在頂層梁上,而計算時假設幕墻的重量是均勻分布在鋼架YZ平面上,使計算周期短于實測周期。
2.層間位移分析
根據位移響應時程,計算分析得到各試驗工況下層間位移分析,層間位移角匯總如表3所示。

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的最大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為1/300,最大彈
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為1/50,從表3可以看出,本次試驗X方向(幕墻平面外)層間位移角最大達到1/36,Y方向(幕墻平面內)層間位移角最大達到1/87,達到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要求的最大層間變形。經觀察,在整個試驗過程中,石材幕墻沒有進裂現象發生,蝶形背卡系統沒有發生破壞。
四、試驗結論
通過對委托方提供的石材幕墻足尺寸振動臺試驗,得到以下結論:
1.當輸入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依次達到70gal、100gal、200gal、400gal、600gal、800gal、900gal,試驗鋼框架X方向(幕墻平面外)層間位移角最大達到1/36,Y方向(幕墻平面內)層間位移角最大達到1/87,達到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的最大層間位移角限值1/50的要求。試驗結果表明石材幕墻及其連接件沒有被破壞,通過抗震試驗。
2、蝶形背卡彈性好,與石材和龍骨構成彈性連接,有利于抗震減振。
參考文獻:
[1] GB/T 18575-2001,建筑幕墻抗震性能振動臺試驗方法[S].
[21 JGJ133—2001,
金屬與石材幕墻工程技術規范[S].
[3] GB 50011—2001,建筑抗震設計規范[S].
[4] 王明貴,郝銳坤.
背栓式連接石材幕墻抗震試驗研究[J].建筑結構,2001,31(4):70.
[5] 王翠坤,肖從真,趙西安.幕墻抗震試驗研究[J].建筑結構,2002,32(9):65-67.
與【】相關熱點資訊:
【了解更多 “” 相關信息請訪問
幕墻專區 】
上一頁123下一頁